创大钢铁,免费钢铁商务平台

购物车(0)

创大钢铁首页

现货行情

综合指数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钢百科 > 钢材知识 > 市场知识

模仿创新

发布时间:2008-08-02 00:00 作者:互联网 来源:百科
663
模仿创新(SimulatingInnovation)模仿创新模仿创新即通过模仿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具体包括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完全模仿创新。即对市场上现有产品的仿制。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完全使市场饱和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创新产品投

模仿创新(SimulatingInnovation)

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即通过模仿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具体包括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完全模仿创新。即对市场上现有产品的仿制。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完全使市场饱和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创新产品投放市场后还存在一定的市场空间,使技术模仿成为可能。但完全模仿本质上也带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很多企业发展都从模仿其他企业技术开始。

第二种是模仿后再创新。这是对率先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再创造,也即在引入他人技术后,经过消化吸收,不仅达到被模仿产品技术的水平,而且通过创新,超过原来的技术水平。要求企业首先掌握被模仿产品的技术诀窍,在进行产品功能、外观和性能等方面的改进,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模仿创新优势在于可节约大量研发及市场培育方面的费用,降低投资风险,也回避了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稳定性,降低了市场开发的风险。但是同时难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而且新技术也并不总是能够轻易被模仿的。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专利制度的不断完善,要获得效益显著的技术显然更不容易了。

模仿创新: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模仿创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小企业如何依靠技术进步求得生存与发展,如何依靠技术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而中小企业因其经营环境及自身能力的制约,常常陷入需要创新以推进企业发展却又难以承担创新风险与投入的两难困境。模仿创新则是中小企业创新模式的一种理性选择。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因及挑战

中小企业不可能像大型企业那样用雄厚的资金投入科研与技术开发,但是企业要生存发展,仍然需要有较高的技术创新情。

首先,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是求得生存的必要条件,因为它们难以像大企业那样依赖于已取得的产品市场。第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们往往是企业的所有者,因此具有更强的技术革新动力。第三,从市场营销角度考虑,大企业多倾向于尽可能限制技术改进,与此相反,中小企业则急需进行技术改进。第四,大企业里的研究开发人员是专业化的,专业化可能会限制技术创新,而中小企业则往往拥有复合型人才。因此,中小企业可以在较小规模的基础上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开发,成本低、效率高。

当然,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缺乏研发资。中小企业通常资金较少,经营风险较大,资信程度较差,因此很难从商业银行得到贷款;同时,中小企业一般也不具备大企业拥有的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融资手段;另外,它们也很难从政府获得研发资金的支持。

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和创新组织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难吸引到创新所需要的人才,从而造成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弱、创新管理模式陈旧,因此技术创新成功率较低。

缺乏信息和创新技术源。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缺乏信息和技术源的弱点。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除高科技企业)都依附于大型企业,为大型企业配套服务,因此在技术发展和产品发展方面更多地表现为被动适应,再加上缺乏创新人才和资金,使中小企业自身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薄弱,因此很难吸引到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其进行“产学研”合作,导致中小企业缺乏稳定的技术源。

缺乏有效的创新政策支持。目前,国家对大型企业制定和颁布了有关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如“产学研”工程、技术创新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等;而中小企业却缺乏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这样,中小企业处于一个不公平的创新政策环境之中,其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必然受到阻碍。

企业自身素质和经济实力影响了技术创新。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国有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陷于困境,设备老化、冗员过多,大多数都处于亏损状态;在非国有的中小企业中,高科技企业比重较小,在工程技术人员数量、素质以及层次上与大型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些技术人员常常忙于日常技术性工作,很难独立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同时,由于经济实力的影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很低,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知识产权保护较难。相对于大企业,我国中小企业难以承担申请专利、防止技术秘密泄露所需要的高额成本;此外,中小企业也难以承担知识产权纠纷所需的巨额诉讼费用。

创新风险大。虽然中小企业创新的投资回报率一般高于大企业,但往往风险也大一些。其原因是中小企业很难同时从多种途径进行创新产品族的研究,以相互补充、降低风险;它们也很难将技术成果大规模地推向市场,获得投资回报;而且中小企业还常常承担着大企业能够规避的市场不确定性风险。

因此,根据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将模仿创新作为中小企业的现实创新模式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模仿创新更适合中小企业现状

从长远发展的观点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强盛,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最终有赖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因此,技术自主创新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努力方向。但是由于技术自主创新高投资、高风险的特性及我国技术创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我国企业现阶段不可能普遍实行技术自主创新战略,国家只能优先选择关系国计民生、辐射面广和连锁性强的重大高新技术,集中力量进行攻关,以此来带动相关技术的创新和整个行业的发展。

面广量大、不具备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现阶段应该以模仿创新为主,踏踏实实地进行技术积累,进行消化吸收,在干中学,逐步培育出一支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不断增强自己的研究开发实力。同时,由于国家正进入一个新的技术时代,传统产业的萎缩使大企业面临重重困难,而高新技术带动新产业发展,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尝试阶段,在技术的扩散,以及技术模仿创新产品、工艺和方法的应用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大量事实证明:技术模仿创新是中小企业以最小代价、最快速度追赶世界先进技术的现实途径,是最终实现技术自主创新的必经阶段。历史上,美国工业的发展正是得益于对欧洲国家先进技术的模仿创新;日本战后经济振兴的奇迹正是得益于对世界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工业技术的模仿创新;韩国也是通过模仿创新,迅速改变落后面貌,一跃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二、中小企业可选择的模仿创新方式

内部开发型方式

内部开发是指没有其他企业的参与和介入,仅依靠企业内部的人员进行模仿创新项目的开发。这种模仿创新方式不仅可以防止技术专长的泄露,也可以杜绝合作伙伴有意的机会主义行为。更重要的是,技术开发通常都伴随着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开发工作效率和自身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但这种模仿创新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要求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科研力量和足够的资金,这也是多数中小企业所缺乏的条件。

联合开发型方式

联合开发是指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创新和发展。采用联合开发战略的中小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弱弱联合,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取得模仿创新成果。

我国中小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行业协作性模仿创新联合方式,即产业相关度较高的若干小企业组成联盟,利用本行业的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组成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项目开发;二是区域联合创新方式,即由地方科委、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自愿参加,地方科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企业、科研院所、金融部门为某一项目成立专门的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要实现的目标,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依托型方式

所谓依托,即中小企业选择大企业配套的技术项目,作为大型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商,积极与大型企业保持技术协作,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这种方式一方面可尽量减少与大企业的竞争;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大企业以求得自身生存。由于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庞大、市场销售稳定,能够给中小企业带来稳定的市场,因而减少了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且中小企业通过为大企业配套生产,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信息等诸多方面会得到大企业的支持,技术提升速度会大大加快,可以获得高水平的经营管理经验尤其是创新能力。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中小企业缩短研究开发周期,降低创新成本。如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与它协作的中小企业约有1200多家,所需的零部件70%-80%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

开放型方式

所谓开放,指的是中小企业自身模仿创新的能力很低,不能做到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最后依托社会力量来实现技术创新项目的开发,企业所需的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管理等等,都可靠社会力量来提供。中小企业依据自身某一项或几项特长,如有资金、有设备、有市场、有组织协调能力等,处于模仿创新的主体地位,吸引社会开发力量向企业聚集。

这种方式要求企业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宽容性,因为企业不可能独占技术创新成果,技术创新成果会由多位开发者共享,但是对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小企业来说,这是一种合适的选择。这种选择的主要方式是企业与地方科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之间的合作。地方科委、高校与科研院所是我国智力最密集的地带,聚集着各研究领域的人才。

由于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较为薄弱,无法推动模仿创新活动或难以提高模仿创新的层次水平,只有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实行技术和资源的互补,才能达到缩短模仿创新周期,提高模仿创新质量,降低创新风险,实现成果共享和共同发展的目标。据美国小企业管理署的资料,在没有大学参与的R&D活动中,大小企业的回报率都为14%,而在有大学参与的R&D中,大企业的支出回报率为30%,中小企业为44%。

虚拟R&D机构方式

随着社会由工业社会步入知识经济社会,企业R&D活动创新的来源无处不在。中小企业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密切的关系,把它们作为企业的R&D机构,但在行政上不存在隶属关系,即作为企业的虚拟的R&D机构。虚拟R&D机构的虚拟性不在于职能上,而在于组织方式和体制上。对于虚拟R&D机构技术研究成果可以作为一种投入要素,折价入股,也可以采用技术买断方式,一次性收购,这种方式对缺乏技术力量的中小企业进行模仿创新是极大的补充和加强。

以上这些模仿创新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对于具体的中小企业模仿创新行为而言,其状况是复杂的,中小企业可根据企业的情况选择单一的模仿创新方式,也可以综合地选择模仿创新方式。

三、中小企业模仿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自满是模仿创新的大敌。如果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满足于现状,技术进步和模仿创新停滞不前,那么不管这个企业过去经营多好,照样会在市场上落伍。因此,自满是模仿创新的大敌。

其次,需求是模仿创新的根本。纵观现代国际市场,精明的企业决策者无不把眼光紧紧盯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从生活中找市场,寻求发展,把自己的事业植根于人们的生活需要中,并视为制胜于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例如,日本“尼西奇”公司原是一家仅有30多人的生产雨衣的小企业,因产品滞销,公司陷入困境。董事长多博川先生从人口普查材料中发现,日本每年出生婴儿有250万人,这一信息立即引起他的深思。尿布这一不显眼的小商品,大企业不屑为之,但却是婴儿的必需品,就算每个婴儿每年最低消费限度只有两条,一年就是500万条,何况还有广阔的国际市场,于是他就当机立断转产婴儿尿布。尿布投入市场果然备受年轻父母的青睐,并很快遍及全球,其销量占世界尿布销量的1/3。

第三,技术积蓄是模仿创新的前提。技术是不会飞跃发展的,最初的技术可能只限定在极小的独特技术围,但企业技术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会像滚雪球一样地逐渐扩大。技术进步看起来是非连续的,但是技术积蓄,作为技术进步的前提,实际上是一直存在的。

以模仿创新为主,率先创新为辅的技术创新战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技术创新战略决定和统帅创新行为。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技术、科学技术落后,科技投入少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宜实行以模仿创新为主,率先创新为辅的技术创新战略。

一、率先创新战略与模仿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从创新的时序上看,可分为率先创新和模仿创新,相应的,有率先创新战略与模仿创新战略。率先创新战略就是在世界范围内追求技术领先、产品领先、市场领先,确立并保持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就是干方百计获取(购买、破译等)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加以研究、改进,生产出性能、质量、价格等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与率先创新者竞争,获取经济效益的创新战略。

率先创新战略的优点是,在技术上遥遥领先,在一段时间内可获得垄断利润。但实施率先创新战略,需具备一系列条件。

1.科技投入强度

近几十年来,世界上的重大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目前,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科技投入占全世界的90%以上,而这些国家的跨国大公司的科技投入一般超过本国科技投入的60%以上。科技投入强度大,是这些大公司率先创新的基础。如IBM,60年代初,向第三代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进军,一共投资5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首批三颗原子弹的科研经费。投资之大,史无前例,以至"研究开发一旦失败,IBM将不复存在"。IBM以血的代价开拓创新,奠定了在计算机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2.科技实力雄厚

率先创新是~种前无古人的工作,从设想、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各个环节都必须有一批优秀人才,形成完整的创新链。对率先创新来说,研究开发更具有决定意义。因此,各大公司都建立了庞大的科研机构。美国贝尔研究所有2万名员工,博士占科研人员的20%以上。自建所以来,取得两万多项专利,50多项重大发明,七人四次获诺贝尔奖。这些大公司聚集了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具备了率先创新的科技实力。

3.技术积累丰厚,科研、试验、生产条件优越

率先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设想、研究、设计、制造到销售和售后服务名个环节必须环环相扣,实践证明,技术积累的水平决定技术创新的水平和成败。只有技术积累丰厚,才能保证重大创新的成功。技术积累稀薄,很难保证重大创新的成功,充其量只能昙花~现,很快被技术积累丰厚的企业所超越。

4.信息系统发达

信息是进行技术创新决策的依据,也是保证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要站在世界前沿进行率先创新,必须对全世界的科技动态、经济动态、市场需求了如指掌。因此,这些大跨国公司把自己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建立了庞大的信息系统。

5.有具有战略眼光、敢冒风险的企业家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和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中,只有那些具有战略眼光,能够见到别人见不到的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敢冒风险的企业家才能领导和组织技术创新。因此,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灵魂,没有这样的企业家,就难以进行率先创新。

北大方正是我国率先创新的典型。1976年,他们跳过第二代、第三代,直接研制激光照排系统,一到市场上就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占领了国内外中文照排的大部分市场,使我国印刷行业告别了与火而进入信息时代。北大方正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们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和直接关怀,国家投入巨资,在北大建立了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市场观念强、水平高的科学家,一批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艰苦创业20载,终于使我国的印刷技术在汉字领域称雄世界。

国内外实践证明,率先创新都是高技术与高投入的有机结合,是具有市场观念的科学家与具有科学观念的企业家的有机结合,是市场机会(需求)与技术机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二、我国现阶段宜实行模仿创新为主,率先创新为辅的创新战略

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战略由该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及在世界经济技术发展总格局中的地位所决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技术水平决定我国只能实行以模仿创新为主的战略。

1.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薄弱

建国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与世界先进水平比,差距很大。如反映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国民产值劳动产率,1993年,我国人均国民产值490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1/50,日本的1/65。以1990年我国劳动生产率为1,美国则为36.5,日本为40.8。我国人口多,受教育程度低。1992年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该年龄组人口的比重为2%,印度为32%、美国为76%,加拿大为99%。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如公路密度(千米/百万人),1994年我国为931,法国为13008,美国为14453。人均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矿产资源不到世界人均的一半,矿物能源为世界人均的三分之一等等。基础薄弱,制约了我国的技术创新。

2.企业研究开发力量薄弱,生产技术落后

计划经济年代,企业只管生产,不搞或很少搞研究开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企业技术开发机构迅速发展,但终因起步晚,底子薄,人数少、素质低,难成气候。1994年,武汉市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只占全地区技术开发机构数的20.1%,技术开发人员占21.5%,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仅占12.6%,60-70年代的设备成为主体设备。据对武汉市机械工业十二项基础工艺调查,金切加工和焊接工艺相当于国际60年代初期的水平,大件和模具制造技术相当于国际60年代末期的水平,铸造、锻压热处理、表面涂装、装配工艺只相当于国际60年代初的水平。在数控机床等十二项主导产品的62项主要工序中,产品工艺只有两项达到国际80年代的水平,14项具有70年代的水平,26项相当于60年代中的水平,还有20项停留在60年代初的水平。由于装备陈旧、工艺粗糙,设计落后,我国产品水平低。目前,我国每年开发约6万项新产品、达到国际水平的只有1500项左右,仅占2.5%。

3.科学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率先创新的技术源

从总体上看,我国科学技术比发达国家落后10-15年。中科院院长周光召指出:"我们的研究成果不算少,但很少是国际上首先想到或首先突破的"。如果说世界科学技术成果似天上的星星,繁星灿烂。那么,属于中国的星星。只有那么几颗。在绝大多数领域,尤其是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领域,还处在学习、掌握世界上已有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阶段。据对武汉市1993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70种主要工业产品的技术来源调查,全套引进和关键技术引进占67.2%,企业模仿创新占28.6%,两者合计占95.7%。

4.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科研经费占GN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投资规模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我国1994年科研经费占GNP的0.51%,而印度占0.9%,美国、日本、德国均为2.9%。我国1993年全国的科研经费为587.4亿元人民币,同年美国为1607.5亿美元,我国仅为美国的4.2%。

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是国际上衡量企业科技投入强度的主要指标。1990年以来,武汉市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一直在1.5%左右徘徊,全国也大体如此。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在4%左右,而高新技术企业已超过15%。世界各国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而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没有大投入,就难有高水平的技术创新。

5.企业家成长缓慢

我国是有几千年小生产历史的国家,解放后,又被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几十年,市场经济在我国起步晚,发育缓慢,步履艰难,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和条件甚差。具有技术创新胆略和魄力的企业家很少,因而,技术创新主体空缺。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资金、技术严重短缺,仪器、设备陈旧,职工素质低,加上传统经济体制惯性的束缚,使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实力。在这样的条件下,像北大方正那样的率先创新,不可能成为主流,因此,模仿创新是符合我国国情、国力的现实战略。

6.模仿创新是现阶段实现现代化的捷径

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一个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如果没有生产技术的巨大进步,就不可能振兴经济;如果工农业生产不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来,就谈不上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起飞的事实证明,引进、模仿、创新、传播、再引进、再模仿、再创新、再传播,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基本规律,是缩小差距,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历史上,美国靠模仿欧洲沿达国家,尤其是英国的先进技术实现现代化。战后日本靠模仿欧美的先进技术创造了经济奇迹。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是靠模仿创新使经济腾飞。

国内外实践还表明,模仿创新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模仿创新以现有先进产品和工艺为对象,避免了研究开发的大量投入和风险。从1950年至1970年,日本只花了100多亿美元,几乎掌握了世界各国在半个世纪内研究开发的全部科技成果,节省了大量时间和资金,走出了一条世人公认的成功道路、并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了欧美。

计划经济年代,我国对自己与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的差距估计不足,对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估计不足,对我国技术进步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是经济体制的制约估计不足,不顾国情国力,提出过高的奋斗日标,过分强调自力变生,闭关自守、其结果,使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按照邓小平同志'"引进技术改造企业,要成千上万项的搞起来"的指示,从1979-1993年全国用汇700多亿美元,引进了一大批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装备,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逐步缩小了我国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国家经贸委组织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12条龙计划的实施提高了我国重大装备国产化率,主要产品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获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武钢原有的生产技术与引进的一米七轧机相比落后20年,通过技术攻关、技术开发,大胆创新,使洋设备"中国化",取得了热轧计算机模型、硅钢连铸等一批高水平的专利和科研成果,出口发达国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局部引进,整体提高"的科技进步之路,成为模仿创新的样板,既缓解了我国薄钢板供需矛盾,又使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短了2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湖北建筑机械厂1990年处于亏损边缘,通过引进日本的混凝土车技术,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攻关,在消化原设计和生产工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企业的生产条件进行创新,开发出系列混凝土泵车及施工机械,替代进口,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1994年产值达到2.1亿元,比1990年增长10倍,利税3000万元,比1990年增长50倍。事实说明,模仿创新是我国现阶段的优选战略


备注:数据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不存在盈利性目的,此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本站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文章(文章注明原创的内容,未经本站允许不得转载),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创大钢铁;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我们尊重作者版权,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现货行情
名称 最新价 涨跌
高线 4000 -20
低合金板卷 4030 -
低合金中板 4040 -20
螺旋管 4570 -
槽钢 3930 -40
镀锌板卷 5230 -
443/2B卷板 11850 50
冷轧取向硅钢 11890 -
圆钢 3920 -50
钛铁 12600 0
低合金方坯 3410 -70
铜精矿 14120 0
准一级焦 2160 -
19540 +70
重废 2430 0